您的位置: 首页 > 通知公告
第八届“率性教育与儿童哲学”学术论坛
发布日期:2024-03-07 11:34:17 浏览次数:1107次


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隆重召开

第八届“率性教育与儿童哲学”学术论坛


2023年11月24-25日,第八届“率性教育与儿童哲学”学术论坛,在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隆重召开。本次论坛由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与吉林省教育学院、吉林省教育学会、吉林省教育科学院、吉林省中小学教学研究会、长春市教育局联合举办,主题为“教育现代化与儿童成长”。

此次盛会得到了来自全国11省、23所大学、41所小学教育同仁的关注。会议聚焦当前课程改革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重点围绕“儿童哲学与现代儿童教育、媒体变迁与儿童生活、儿童成长生态与育人方式、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与儿童教育变革”展开讨论。同时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展示了学校在“有过程的归纳教学”“跨学科教学”等研究上的阶段性成果。


开幕式由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吕立杰教授主持,吉林省教育厅副厅长刘青川、吉林省教育学会会长潘永兴讲话,东北师范大学副校长邬志辉教授、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党委书记王廷波先后致辞。

刘青川:吉林省始终高度重视基础教育,坚持把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作为教育强省之基,民生福祉之要,摆在优先发展的重要战略位置,高位统筹整体推进,更加惠民,更趋公平、更高质量的现代化基础教育服务体系日臻完善。东北师大附小作为全省乃至全国基础教育旗帜校,在于伟校长的带领下,站在儿童研究与教育的最前沿,创造性提出率性教育办学理念,坚持从哲学、教育学、多维视角观察儿童,着力推进有过程的归纳教学,课堂教学改革,助力儿童健康成长,快乐成才。本次论坛一定能够成为教育思想与战略的集结地,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共同体,为推动教育现代化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潘永兴:作为学会的副会长会员单位,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被誉为吉林省基础教育的一面旗帜,始终聚焦教育教学中成长的儿童,探索和研究如何培养新时代的儿童,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希望以此次论坛为契机,师大附小能持续深入探索儿童哲学及其实践,为我省加快建设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和实现教育现代化作出更大的贡献。



邬志辉:本届论坛的主题是教育现代化和儿童成长,目的就是号召全社会来更好地关心在社会变革背景下儿童的发展问题,这也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教学模式创新发展的一次有益探索。率性教育和儿童哲学学术论坛,不仅是实现了这一目标的重要学术平台,也越来越成为东北师大教育学科发展的重要学术品牌。

王廷波:附小依托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双一流学科建设的高端学术平台,始终锚定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在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上,与国家课程改革同频共振。附小与儿童哲学的结缘,从2015年第一届儿童哲学高峰论坛算来已有八年之久,如今在附小日常的课堂中,时时折射出儿童哲学的影子。

出席会议的还有吉林省教育学院院长姜国、吉林省中小学教学研究会会长张旺、吉林省教育学会秘书长邹文武、吉林省教育学院小学教研培训部主任李子良、吉林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副处长张学颖、吉林省教育科学院副院长郭喜永、长春市教育局局长崔国涛、长春市教育局副局长李国庆、净月高新区教育局副局长王大亮、东北师范大学发展规划处处长周霖、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合作与管理处处长赵树峰、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党委书记秦玉友、东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院执行院长李广以及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党政班子全体成员。


参加学术论坛的还有来自国内二十多所大学的知名专家学者、各学科课标研制组成员以及吉林省教育学院的各学科教研员、长春市基础教育中心各学科教研员。

新华社吉林分社记者李双溪、中国教育报吉林记者站站长杜亚丽、中国教师报记者马朝宏、中国社科报记者赵徐州、吉林电视台赵龙、长春教育八卦阵等多家媒体也受邀参会。

11月24日,论坛第一天是附小多学科阶段性研究成果的发表。以语文、数学、英语、道德与法治、科学、艺术学科为主轴,各学科分别进行了为期半天的学科研究发表活动。体现出学校主导、学科主体、教师主力的鲜明特点。

学校主导,即学校整体主导各学科研究方向。学科发表的研究主体聚焦新课标背景下学科本质的研究,同时兼顾有过程的归纳教学、跨学科主题学习等前沿领域。

学科主体,即为学科赋权增能,本学科的学科主任和副主任组成的领导团队,在专家邀请、会务组织、主题选择、学科发表、教学观摩、说课研讨、专家点评、专家报告等都由该学科委员会独立自主策划并组织。

教师主力,即发表学科的所有教师都被调动起来,无论学科主任作的学科发表、学科委员汇报的学科案例,还是执教的观摩课,都是该学科一年以来所有教师们共同探索的研究成果。

各个学科与本学科领域的专家、课程标准修订组的成员形成研究共同体,从前期的备课,到试教,到正式上课,锚定学科发展中的前沿、焦点、难点问题,进行了深度合作。


语文学科聚焦“践行课标理念,优化教学设计”主题。探索了素养导向的语文学习任务理论内涵和实践路径,构建了统编教材略读课文教学的全新范式。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原理事长、统编语文教科书编审之一崔峦,作了主题为《学习任务群视域下的阅读教学》的学术报告。东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院执行院长李广、吉林省教育学院小学教研培训部主任李子良、语文学科教研员张陆慧对现场观摩课与案例进行点评。


数学学科聚焦“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实践探索”主题。围绕跨学科主题学习,构建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学习路径,进一步厘清跨学科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北京教育学院刘加霞教授,作了主题为《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历史渊源》的学术报告。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迟艳杰、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王艳玲、吉林省教育学院数学教研员孟范举、长春市小学数学教研员李博受邀对现场汇报的观摩课和案例进行点评。

英语学科聚焦“核心素养导向下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主题。以单元整体设计为依托,聚焦文化意识培养,以中华传统文化为支撑,深入践行有过程的归纳教学。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修订组成员刘兆义教授,作了主题为“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版)课程理念的单元整体设计”的主题报告。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副系主任程亮、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孙颖副教授、吉林省教育学院教研培训部副主任王英杰对现场观摩课与案例进行了点评。


道德与法治学科聚焦“素养导向下法治教育有过程的教学实践探索”主题。以教学方式变革为切入点,探索2022年版课标倡导的议题式教学在小学阶段的创造性应用,以解决价值观教育如何入脑入心的学科瓶颈问题。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修订组成员石芳,作了主题为“充分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育人作用”的学术报告。石芳副教授还与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教授黄向阳、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康永久教授、吉林省教育学院道德与法治教研员卢丹丹一起,对现场观摩课与案例汇报进行了点评。

科学学科聚焦“STEM 课程理念下的小学科学课程构建与实践探索”主题。关注科学核心素养,基于问题导向,旨在解决在小学科学课堂中的实际问题。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修订组成员李霞教授,作了主题为“新课标背景下思维深度参与的科学探究教学实践”的学术报告。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修订组成员王秀红教授、吉林省教育学院科学教研员郭伟、长春市小学科学教研员周玉卓对现场观摩课与案例进行了点评。

艺术学科(美术、音乐)聚焦“基于核心素养的艺术课程教学实践探索”主题。多学科融合,锚定核心素养,开展跨学科主题单元的建构与实践,尝试探索艺术视域下课程统整的新样态。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修订组成员尹爱青,作主题为“音乐学科的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学术报告;首都师范大学美术教育系副主任段鹏作主题为“学校美术跨学科要旨与教学理解”的学术报告。两位专家与来自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王枬、吉林省教育学院体育美育教研培训部主任孙世梅一起,对现场观摩课与案例进行点评。


午休期间,学生和教师代表展示了学校的STEM项目成果“童心乐享——传统乐器创新设计与制作”,该案例荣获2023年STEM教育发展大会跨学科案例小学组第一名。


24日,同期召开的还有四场平行分论坛。论坛主题涵盖了“技术变革与儿童教育、儿童哲学教育的探索、率性教育与中小学教育教学、现代化进程与儿童教育”。分论坛共有来自国内如厦门大学等 25所大学、中小学、幼儿园的33位学者进行了主题分享,本次分论坛还邀请到了华东师范大学的王占魁,东北师范大学的张聪、朱文辉、高晓文、杨清溪、林丹,杭州师范大学经亨颐教育学院高振宇、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郑敏希,八位国内知名学者进行现场点评。


大会主旨报告部分由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于伟校长主持。


邀请了当代中国著名哲学家、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孙正聿先生作大会主旨报告《从“哲学”看“儿童哲学”》。

哲学是理论形态的人类自我意识、哲学是对思想的前提批判、哲学是一种反思校正和塑造人类文明的活动方式,并概述了哲学的理论性质、理论形态、理论内容、理论功能,阐释了人的历史形态与哲学的思想内涵、时代内涵、文明内涵,指明了哲学的三大要素与哲学的人生态度。在此基础上,孙教授以“一支笔”与其“全部哲学问题”为引,提出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想象比知识更重要、训练大脑学会思考、培养儿童健全人格四项“儿童哲学”的基本理念。


主题论坛一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部长王澍教授主持。国际哲学与人文科学理事会秘书长熊秉真教授、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王枬教授、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郭元祥教授作大会主题发言。与谈人是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迟艳杰教授和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程亮教授。


从医学角度介绍了宋代儿科的发展;以“市井戏婴图”展示了春夏秋冬四季的儿童游戏,没有成人的干涉,体现了儿童的幸福美满。同时列举了如朱熹和王阳明对儿童游戏的态度、苏汉臣等画家对儿童游戏的赞美,呈现了宋代对儿童教育的不同观点。最后,对童年的争议做了比较分析,如宋代的儿童文化与其他时代和地区的儿童史有所不同,如法国的阿里埃提出的儿童的发现和管理的问题,以及欧洲的油画和中国的戏婴图的差异,显示了儿童的多样性和特殊性。熊教授从医学、市井图、童年争议、儿童史比较四方面的例证,从历史的厚度和文化的广度对“率性教育”做出了深度扩容。


从对教育的儿童视角的界定出发,探讨了对教育的儿童视角的认识。儿童是一种“未完成”存在,儿童是一种“关系性”存在,儿童是一种“创造性”存在。未来学校的设想,要让学生学会学习,能培养富有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下一代,能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并努力去创造生命的价值,是具有未来性、社会性、生命性的学校。


儿童精神成长的问题,儿童的精神发育来自于儿童用童年的眼光看待外部世界,融合成对世界的看法。在学校课程中,应该引导儿童用童年的眼光在感知理解的基础上培养对世界的感受,对自我的想象力,对世界的理性思考,从而培养儿童成长的必备品格。

主题论坛二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林丹教授主持。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康永久教授、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刘铁芳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黄向阳教授、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施晓光教授作大会主题发言。与谈人是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王枬教授和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刘铁芳教授。


挖掘出了“蒙台梭利方法”的内核,即自由。自由的原则要求允许学生个性发展,允许儿童天性的自然表现。康教授在反思“蒙台梭利方法”中思考蒙台梭利存在着社会与自然因果关系的颠倒,忽视了大人对待儿童的社会态度。



主要思考的问题即儿童生命应该如何打开,率性之教何以可能?从小孩的三行诗提出生命文化最本质的渴望即我什么时候才能变好?由此引发主题——兴发,即寻求人类自身与根本性事物的联系,在人与天地万物一体之中焕发生命之诚,带出个体生命的单纯与美好。



“厌童”正在成为一种现象级的社会心态。梳理了儿童观的变迁,从尊重长者社会的儿童观,到浪漫主义儿童观,而后又进入到幼儿至上社会,开始有儿童即天使的信仰。让人们认识到儿童是共同体的继承者或接班人,厌童心态也会随之消解。




率性教育是基于儿童哲学基础上的一种全新教育理念和育人模式,践行率性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专业成长,优秀教师应该是教育实践者、反思型研究者和教学改进者。他认为教育是主体间的正向发展,对学生来说,是快乐地成长和幸福地学习,对老师来说,是快乐地学习和幸福地成长。率性教育就是让所有人都能在玩中学,在松弛状态下成长。


主题论坛三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高晓文副教授主持。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院长吴冠军教授、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迟艳杰教授、杭州师范大学经亨颐教育学院高振宇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王占魁副教授作大会主题发言。与谈人是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康永久教授和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姜宇辉教授。



通过欧陆思想与先秦儒学的对话架起一座反思人类教育问题的桥梁。当我们要重新思考当下的教育时,率性教育在当下重提是十分必要的。



提出学校要树立“进步即质量”的过程质量观,追求学生日常进步的价值。“进步即质量”对于学生、老师、教育决策者的意义重大、丰富。



提出倾听是一个复杂的概念,他提出在儿童哲学的探究过程中,学会倾听是非常重要的能力或者一个环节,是儿童哲学探究的基础。他从价值、认知和行动等层面探讨了建构倾听教育学的可能性。



日常生活当中讲理就需要有理论的基础,有反思的精神,有对这个主张之所以成立的根据。讲理有两个前提,一种叫社会前提,一种叫逻辑前提。



主题论坛四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张聪教授主持。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党委副书记兼副校长王语、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副系主任程亮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姜宇辉教授、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张羽长聘副教授、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郑敏希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刘晓东教授作主题发言。与谈人是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林丹教授和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自由校区副校长卜庆刚。



王校长代表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团队总结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在实践过程中,提炼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三个着力点:情境/具象、操作/体验以及对话/省思。有过程的归纳教学强调课程的综合性和融合性,关注学习的操作性与体验性,聚焦儿童学习的亲历性与过程性。



从儿童成长角度对《小王子》进行分析,认为《小王子》的定位是以文学形式,从孩子的视角和立场,对现代社会的危机和弊病进行的深沉哲学思考。



从康德和卢梭的原始问题即自然与自由之辩入手,谈论了其对于率性教育的理解。真正的儿童哲学应该是我们通过智慧与儿童携手一起走在路上。



通过回顾课堂评价的重要意义与挑战,提出了研究问题,即不断发展的科技能否帮助我们创新课堂评价的范式,从而赋能教师更好地支持学生的发展。最后,张教授还提出了几点反思:认知能力与非认知能力均非常重要;如何在保证教师主体性的前提下,融合人与机器的混合智能,服务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更多信息反馈对学生会产生什么样的深远影响等。




“夏普生平介绍”“夏普社会影响”“夏普儿童哲学思想介绍”“以夏普援引出的新儿童解放思想介绍”和“幼儿园中的儿童解放实践探索”五部分展开论述。最后,郑教授展示了团队三年以来在幼儿园中所开展的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进一步阐明当哲学走向更低龄儿童时我们到底应该追求什么、做什么。




通过对儿童主义思想在中西方哲学史上的存在意义的阐述,提出“儿童统治”思想存在的理由,并基于此,建议有条件高校开设儿童学课程,设立儿童学研究机构。以儿童为开端、为本位建设教育示范样本,通过并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结合路径形成儿童教育政策。

会议闭幕式,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部长王澍和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刘新生作大会总结。


持续两天的会议得到了全国基础教育专家、学者、同仁和各大院校师生的广泛关注,线下参会人数近1500人次,线上参会人数超5万人次。东师附小将在已有教育实践研究的基础上守正创新、不断前进,为中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东师附小智慧!




编辑:kongxh
吉林省教育学会长春市人民大街9199号
邮编:130022 邮箱:jlsjyxhmsc@163.com
电话:81170298 QQ群:2991192
吉ICP备1900688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