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在线期刊
重视自尊需求 促进学生学习动力的提升
发布日期:2021-11-26 05:37:00 浏览次数:855次

吉林省教育学会监事会主席   梁 建

几乎所有教师都会或多或少的受到“如何激发和提升学生学习动力”这个问题的困扰。“学生学习动力不足”是当今中小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感受较为突出的问题,初中学段的教师对此会感受更深。过去,人们在分析“学习动力失能”的原因时,经常会把数学、外语等学科作为导致学生学习动力下降的罪魁祸首。实际上,如果全面考察和分析中小学生的发展过程,我们会发现,有一个原因或许不应被忽视,即青少年的自尊问题。我们有理由相信,学生的自尊建构出了问题,或许是他们逐渐逃离学习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为什么说“自尊”是影响学习动力的重要因素

形成独立人格是个体进入社会生活应该具备的发展特征,也是中小学教育应当确立的教育目标,帮助学生形成或建构独立人格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使命。尽管独立人格的发展是每个人一生全过程的目标和内容,但毫无疑问,青少年时期是关键期。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独立人格的发展与自我概念的形成密切相关。人生之初,人并不能清晰判明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人在儿童时期对自己和他人的了解都是具体而简单的,比如婴儿可能认为别人的感觉、感受和自己的感觉、感受是相同的,且这些感受零散、不成体系。当然,随着思维发展,儿童很快就会开始建构或形成“自我”概念。“自我”是个人关于自己的知识和信念,是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和解释,是个体把自己与环境要素区别开来的重要内容。从人格发展意义来说,“自我”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或许人的一生都是一个不断地、持续构建自我的过程。

“自尊”与“自我”是密切关联的概念,甚至在日常生活的很多语境中,它们被混同一起来使用。日常用语中,“自尊”是一个广为常见且常用的概念。与“自我”一样,“自尊”也是一个需要特别说明才能更好明晰其内涵的概念。简单说,自尊是自我概念的一部分,它指向于个体在发展过程中对自己的个性、能力或思想行为的评估或价值判断。从自尊的内涵中不难看出,它与皮亚杰提出的另外一个概念“自我效能感”有很大重合。但如果仔细辨别,“自尊”与“自我效能感”之间还是具有不同之处:自尊是对自己做出的综合评价,而自我效能感与具体的行为项目“胜任力”相联系,它只是指向某一方面而不是综合评价,如在学习数学方面的自我效能感、篮球投篮的自我效能感等。

无论是自我,还是自尊,或者是自我效能感,作为个体人格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构与完善的过程都是社会生活(包括学校内的学习生活)的重要内容。那么,为什么说自尊是影响学习动力的重要因素并对其进行重点分析呢?

(一)自尊与认知发展

从年龄与教育心理学角度说,人的发展可分为生理发展、人格发展、社会发展以及认知发展。这四个方面的发展并非独立和相互隔绝,而是相互钩连、相辅相成的。在这种交互影响中,一方面的发展会对其它方面的发展形成重大影响,反之亦然。例如,大脑的生理发展为认知发展提供了基础。随着认知范围的不断扩大和认知层次的不断深入,人与周边环境的互动逐渐增加,且形成广泛的社会联系,进而推动了人格发展;人际社会交往的频度、密度等会影响信息的来源与处理,进而会对人的个性思维以及思想信念产生影响,如此等等。因此,自尊的发展会对属于认知发展范畴的“学习”形成实质性影响,需要给予高度关注。

(二)自尊与自我评价

在人格发展的结构中,“自我评价”是一个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核心概念。自我评价以自我意识发展为基础,它既是自我发展的内容,同时又对自我发展的整体结构和品质以及个体在社会关系网络中扮演的角色、对自己的定位、对他人的态度和交往方式等发挥着特殊的作用。每一个社会个体与周边环境(特别是社会关系要素)的互动,都是建立在随时随地的自我评价基础之上,并由此而发展成为个体的自尊。一个人的思想、行为的启动以及持续的推动、拓展与再启动,都取决于“自我评价”:我这样做可能导致什么结果?成功的可能性有多大?成功(或失败)了会怎样?别人会对我的行为做出什么样的反应?即人的整个主体活动过程都伴随着自我评价。由此可以看出,“自我评价”及其在此基础上生发出来的自尊对于人的思想和行为,包括学习行为的启动与持续都会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三)自尊与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直接决定学习动力的重要因素,而自尊恰恰和自我效能感的建构与发展密切相关。自我效能感是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的概念,它是指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活动的自信程度,也就是说,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人对完成某种活动的能力所持有的主观判断和信念。在班杜拉看来,自我效能感是人的行为能否发生、发生以后能否持续的决定性因素;当个体自信有能力在某个领域表现自己或完成某项活动的时候,就是具有了自我效能感,这种感觉可以促使个体开展活动或努力完成这项活动;反之,缺乏自我效能感的个体则更可能回避或逃离这些活动。人可以在不同环境、不同行为中的自我评价基础上,逐步发展出对某项活动或某个领域的自我效能感。而这些单方面的自我效能感又将持续推动着个体的自尊发展。高自尊是与个体在多领域、多种活动中的高自我效能感联系在一起的。按此逻辑,既然自我效能感是学习动力的重要来源,那么以自我效能感为发展基础的自尊,必然与学习动力密不可分。

二、自尊对学生学习动力发展会产生哪些影响

概括而言,以个体综合性自我评价为核心的自尊,对于学生的认知活动所产生的影响必然具有广泛性、综合性和弥漫性。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揭示自尊与学习动力的内在联系,进而说明自尊对于学生学习动力发展的具体影响。

(一)学生的自尊需求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作为一种无可替代的最重要的“需要”,自尊对于人的思想和行为具有深刻的影响。每一个人自从产生了明确的自我意识开始,都会随之形成自主(自我决定)的需要。也就是说,自主是人的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主感是人的基本需要。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这种自主需要或自我决定需要就属于自尊需要。因此,提到自尊就必然会包括自主的需求,并将自主视为自尊的基本要素。研究表明,自主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基本需要,而且不可遏制。自主感会导致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愉悦,并更可能长时间持续地学习。有自主感支撑的学生会更多地表现出有意义地、创造性地思考问题,他们敢于迎接挑战,从而获得最大化的发展与进步。相反,如果学生感觉时时处处都不能体现自己的意志,在教学过程中根本无法决定自己的学习进程时,他们可能会感受到无聊和压抑,进而在学习上减少努力甚至会停止学习的行为,其自我价值感也随之降低。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把维护学生的自尊,帮助他们建构高自尊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漠视学生的自尊需求,就会让他们失去重要的动力源。

(二)学生的自尊水平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目标设定与达成

自尊水平的高低,具体体现为学生对完成单项学习任务时的“自信心”,综合体现在学生对学习目标的设计与达成过程。

其一,从目标设计角度说,学生自尊水平的高低会直接影响他们对学习目标的设定。具备高自尊的学生能够给予自己更积极的评价,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他们更愿意接受高层次目标的挑战。他们会为自己设定通过一定努力才能达成的目标。因为他们认为低挑战性的目标缺乏高成就感报偿,不能激发他们的兴趣。相反,对于那些不具备高自尊的学生,在设计学习目标时,则会选择难度较低、容易完成的目标,回避那些需要挑战或付出更大努力才能实现的目标。

其二,从目标达成角度说,学生的自尊水平高低会直接影响他为达成目标所付出的努力程度。学习是一种需要自主意志深度参与的主体行为,而不是人的被动、消极应付式的“反应”。在学习行为产生与持续的过程中,意志要素发挥着关键的作用,而意志又与自尊密切相关。具备高自尊的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会更容易看到积极因素,更愿意调动一切资源和积极因素去应对挑战。他们主动接受挑战的意愿更强,克服困难的勇气更充分,畏难退缩的可能性更小。相反,那些低自尊的学生,由于对自己的总体评价是低层次的,总是低估完成学习任务、达成学习目标的可能性,所以在遇到困难时,他们更容易逡巡不前而接受挫败感的打击,强化自己的低自尊水平。

(三)自尊水平会深刻影响学生在学习团队中的角色及其表现

个体的自尊是人际交往和群体文化建构的基础。在社会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发现不同“团体”(正式或非正式)会形成相对独立的活动组织和活动区域。比如,在学校生活中,几个同学在课余时间经常会自然地聚拢在一起;“兴趣小组”也会汇聚很多志趣相似的同学,如此等等。仔细研究这些“团体”,我们会发现,其内部成员间都有着自尊纽带的联系:他们在具有共同“信念”“评价标准”“价值体系”的同时,还会拥有差别不大的自尊架构。如果其中某人的自尊水平过高或过低,甚至远超过群体内的总体水平,那么他或者会自动退出该团体,或者因受团体排斥而离开。

自尊对学生在学习团队中的角色及其表现会产生多个层面的影响。其一,学生的自我评价会影响别人对他的评价,进而影响团队给予个体的角色分配。其二,在团体中,自我评价会影响个体的行为方式和内容,甚至会影响他的行为评价。例如,一个具有高自尊的学生,会对自己的行为表现更高的评价,他更可能主动要求承担领导者角色,引领学习团队其他成员一起学习,而对自己及团队学习给予贬低的可能性则更小。相反,低自尊的学生会更可能多地扮演学习团体中的跟随角色,而对于自己的表现则更可能是给予过低的自我评价。他们可能因更恐惧失败而选择低层次目标,在遇到困难的情况下更可能自暴自弃。他们的消极表现又会感染团体中的其他成员,进而对团队的学习活动产生消极影响。现在很多人强调“正能量”,就是出于这样的原因。

三、如何重视和维护学生的自尊,提升其学习动力

(一)将强化学生自尊意识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

任何人的发展都具有综合性,不单纯是认知单方面的发展。既然人的发展不只是认知发展,同时还包括生理发展、人格发展和社会发展等重要内容,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就不应该只是学生的学业目标,而必须是“全人目标”,即要把认知发展之外的其他方面发展作为重要目标来对待。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要提高强化学生自尊,促进学生学习动力提升的意识。

然而,目前比较普遍的现象是,学校教育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关注远超对其人格发展的关注。因自尊问题而影响学生学习动力的事实并没有得到多数人的关注和重视,教师在其教学过程中更缺少相关的主题设计。大家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具有高度敏感性,考试成绩的一个微小变化都会引起广泛的关注。而对于学生在人格、社会等层面的发展状况,其关注程度远远不够。人们或许对学生某一次考试成绩看得很重,但很少对某一个学生远离伙伴或“忽然沉默寡言”给予注意和思考。通过考察大众对“学习”的关注,我们可以发现,其中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关注也远远超过对其学习动力的关注。甚至有很多时候,人们会表现出杀鸡取卵式的、以牺牲学习动力的可持续性而获取学业成绩的取向。

这样的教育现实非常耐人寻味。放在未来社会发展趋势中看,更是如此。概括地说,在未来的学习型社会里,人们面对着供给无限的学习资源,学习成绩只是某个阶段的发展结果而已,比它更为重要的则是“人对学习的心理倾向性”,比如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习中的情绪感受等。在未来社会中,人只要具备学习的倾向性,拥有充足而持续的学习动力,就可以随时随地利用学习资源获取预期的学习成绩。因此,与知识、能力等学业目标相比,学习动力应该是更为重要的发展目标。

(二)抓住学生自尊发展的关键阶段

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诸多方面都有发展的关键期,如语言发展关键期、肌肉和骨骼发展关键期等。如果我们能够有意识地抓住这些关键期中的重点,强化学生相应素质的发展,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在普及教育的大背景中,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是每个教师经常遇到的问题。但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会发现,相较于其他年龄段的学生,小学中段(三、四年级)和初中二年级学生的学习动力下降问题更为突出,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如果仔细观察,我们还会发现,学生学习动力出现阶段性变化与其自尊发展的阶段性存在着高度相关。按照埃里克森关于人的社会心理发展阶段理论,儿童在小学阶段处于“勤奋对自卑”的选择中,他们在家庭、邻居、学校之间活动的能力以及应付学习、小组活动和交朋友的过程中,都能提升其自我效能感。如果儿童面对这些挑战感到困难,就会使他们产生自卑情绪。因此,埃里克森的研究结果是,学生在小学低年级的表现与他们将来的成就具有密切关系,这个时期的影响比学校里任何时候的影响都大;中学是另一个自尊发展的关键阶段,中学时期的学生会把自己的表现与心目中的标准做比较----从数学表现到英语和自然科学的表现,并以此为认识基础来建立自我概念。

教育教学实践已经证明,儿童发展的阶段理论与儿童发展的关键期是切实存在的,是教师应该重视和利用的。从激发和保护学生学习动力的角度说,重视学生自尊发展的关键期,在小学段中后期和初中段。如果关键期的教学过程中具有对“自尊保护”的战略性设计,那么这种设计就会有较大的回报率。当然,这就意味着学校教育应该更为全面、合理地设计当下的课程教学,不能让“考试分数”一统天下。

(三)将学习评价改革作为教学的关注重点

很显然,学生自尊的发展与学习评价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原因是自尊即“自我”内部结构中的“评价”部分。因此,无论是谈发展和保护学生的自尊,还是谈在自尊基础上激发和强化学生的学习动力,“评价”都是绕不开的话题。

一个人的自我评价从开始就取决于他人评价。自婴儿时期开始,每个人都是从外界对自己表现的反应或信息反馈中建构自我评价:“我表现得怎么样?”“我是不是很漂亮(或难看)?”“我能做好这件事吗?”长大以后,人们还会从自己与“大众评价标准”的对比中形成自我评价。因此,要在现有的教学实践中谋求通过帮助学生建构或改变自尊水平来强化学生的学习动力,就应该从学习评价的改革入手。

学习评价改革的重要性怎么说都不过分,放在保护学生学习动力的框架中更是如此。如果我们用学习动力的透镜来看学习评价改革,其内容仍然很繁杂,包括改革目标、改革原则、改革内容及其改革路径等。这里,我只是强调一个观点:要通过学习评价帮助学生形成高自尊并强化其学习动力,必须改革当下的“学习评价的标准化”,而追求形成“个性化的学习评价体系”。

建构高自尊的学习评价体系,需要教师放弃早已熟悉的标准化评价,重新树立和坚持个性化评价原则。因为,对不同的学生来说,达成目标所需花费的资源是有差别的,这不只决定于学生的努力或投入程度,也决定于他们所拥有的不同天赋。如果我们用相同的学业评价标准来对待和衡量所有学生,就可能对许多学生形成自尊的伤害。坚持个性化评价原则,则要求教师具有自尊建构或保护意识,在课堂上给予尚未达成学习目标的学生以更多的“态度评价”(如“你很努力”),而不是只盯着学习目标达成情况。只有这样,学习评价才能为学生的高自尊发展打好基础。

总之,学习动力提升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自尊发展与学生学习动力的连带关系既是认识此问题的切入点,也是解决此问题的关键因素之一。本文发表在《吉林教育》(综合版)2021年第12期



购买入口
请加以下微信,发送您注册的系统帐号和要购买的学刊期数进行购买



编辑:kongxh
吉林省教育学会长春市人民大街9199号
邮编:130022 邮箱:jlsjyxhmsc@163.com
电话:81170298 QQ群:2991192
吉ICP备19006882号-1